
| 姓名 | 屆別 | 題目 | 指導教授 | 畢業年月 |
| 馬先醒 | 01 | 漢代之長安與洛陽 | 黎東方、勞 榦 | 民國61年11月 |
| 王吉林 | 02 | 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 | 芮逸夫 | 民國61年11月 |
| 趙振績 | 03 | 契丹族系考 | 凌純聲、楊家駱 | 民國63年10月 |
| 石文濟 | 01 | 南宋中興四鎮 | 蔣復璁、宋 晞 | 民國63年11月 |
| 葉龍彥 | 03 | 清末明初之法政學堂 | 黃季陸、宋 晞 | 民國64年08月 |
| 郭鳳明 | 04 | 清末明初陸軍學校教育(一八九五至一九一六) | 黃季陸 | 民國66年01月 |
| 丁崑健 | 05 | 元代行省之形成及其職權 | 札奇斯欽、李樹桐、宋 晞 | 民國66年09月 |
| 王綱領 | 02 | 民初(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一)列強對華貸款之聯合控制──兩次善後大借款之研究 | 梁敬錞、吳相湘、宋 晞 | 民國66年10月 |
| 卓用國 | 03 | 韓國高麗朝的教育演變及其受中國儒學的影響 | 蔣復璁、宋 晞 | 民國67年02月 |
| 雷家驥 | 09 | 唐代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 | 蔣復璁、宋 晞 | 民國68年09月 |
| 莊焜明 | 05 | 抗戰時期(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我國高等教育之研究 | 吳相湘、宋 晞 | >民國69年01月 |
| 朱重聖 | 05 | 北宋茶之生產、管理與運銷 | 宋 晞 | 民國69年02月 |
| 彭瀛添 | 09 | 民信局──中國民間的通訊事業 | 宋 晞 | 民國70年01月 |
| 黃繁光 | 08 | 宋代民戶的職役負擔 | 宋 晞 | 民國70年02月 |
| 賴福順 | 11 | 清高宗『十全武功』軍需研究 | 蔣復璁、宋 晞 | 民國70年07月 |
| 陳重光 | 07 | 我國鄉村建設實驗工作之比較研究 | 吳相湘 | 民國70年10月 |
| 李美月 | 07 | 通鑑考異引書考 | 楊家駱 | 民國71年09月 |
| 王明蓀 | 13 | 元代士人與政治 | 蔣復璁、宋 晞、札奇斯欽 | 民國72年05月 |
| 吳昌廉 | 12 | 漢代邊郡障隧組織 | 勞 榦、馬先醒 | 民國72年06月 |
| 金在先 | 09 | 韓國先陶文化的研究──並論中國東北地區先陶文化 | 黎東方、宋文薰 | 民國72年10月 |
| 蔡相煇 | 12 | 明清政權更迭與臺灣民間信仰關係之研究──清初臺灣政治與王爺馬祖之關係 | 程光裕 | 民國73年02月 |
| 蔣義斌 | 14 | 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 | 宋 晞 | 民國73年06月 |
| 陳茂進 | 10 | 齊文化研究──臨淄城制和齊學風 | 勞 榦、宋 晞 | 民國73年06月 |
| 陳信雄 | 13 | 澎湖宋元陶瓷初探 | 宋 晞、譚旦冏 | 民國74年01月 |
| 蔡泰彬 | 15 | 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 | 程光裕 | 民國74年06月 |
| 金鐘博 | 11 | 明代甲里制與賦稅制度之關係及其演變 | 宋 晞、吳緝華 | 民國74年07月 |
| 蔣武雄 | 14 | 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 | 梁嘉彬、吳緝華 | 民國75年07月 |
| 林冠群 | 17 | 吐蕃贊普墀松德贊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76年06月 |
| 莊芳榮 | 15 | 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 | 蔣復璁、陳奇祿 | 民國76年06月 |
| 安嘉芳 | 13 | 政治都市的發展──抗戰前的南京(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 | 程光裕 | 民國77年06月 |
| 江天健 | 18 | 北宋市馬之研究 | 宋 晞 | 民國78年06月 |
| 姜吉仲 | 18 | 高麗與宋遼金關係之研究(以探討外交與貿易關係為主) | 宋 晞 | 民國78年06月 |
| 李京圭 | 19 | 明代文人結社運動之研究──以復社為主 | 錢新祖 | 民國78年12月 |
| 李紀祥 | 18 | 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 | 宋 晞 | 民國78年12月 |
| 陳立文 | 18 | 宋子文與戰略外交 | 孫同勛 | 民國78年12月 |
| 尹源鎬 | 16 | 元代棉花傳入高麗及其與朝鮮社會經濟之關係 | 宋 晞 | 民國78年12月 |
| 廖幼華 | 17 | 中古前期河北地區胡漢民族線之演變 | 王吉林 | 民國79年06月 |
| 邵銘煌 | 16 | 汪偽政權之建立及覆亡 | 李雲漢 | 民國79年06月 |
| 鄭德熙 | 20 | 明嘉靖年間朱子學派批評王學思想研究 | 錢新祖 | 民國79年07月 |
| 黃建淳 | 22 | 晚清新馬華僑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 | 程光裕 | 民國80年05月 |
| 陳木杉 | 19 | 中共編寫『中華民國史』理論與實際之研究 | 宋 晞 | 民國80年06月 |
| 李潤和 | 17 | 中韓近代史學之比較研究 | 宋 晞 | 民國80年06月 |
| 俞垣濬 | 21 | 南宋經界法之研究 | 宋 晞 | 民國80年12月 |
| 曾賢熙 | 19 | 唐代汴州──宣武軍節度使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80年12月 |
| 方志強 | 17 | 卡萊爾的平民觀念 | 黎東方 | 民國80年12月 |
| 耿振華 | 22 | 貴霜為大月氏考 | 王吉林 | 民國81年06月 |
| 王大智 | 18 | 東周禮玉的文獻學與考古學研究 | 張春樹 | 民國81年06月 |
| 何永成 | 16 | 十國創業君主個案研究──楊行密 | 王吉林 | 民國81年06月 |
| 韓桂華 | 18 | 宋代綱運研究 | 宋 晞 | 民國81年06月 |
| 黃緯中 | 22 | 唐代書法社會研究 | 龔鵬程 | 民國82年06月 |
| 郭啟瑞 | 22 | 東晉南朝國防結構的演變──以北境州領為主 | 王吉林 | 民國82年06月 |
| 胡志佳 | 23 | 西晉時期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 王吉林 | 民國82年06月 |
| 高純淑 | 19 | 戰後中國政府接收東北之經緯 | 李雲漢 | 民國82年06月 |
| 方仁 | 19 | 制憲國民大會研究 | 宋 晞 | 民國82年06月 |
| 陳文豪 | 21 | 漢代九卿研究 | 馬先醒 | 民國82年12月 |
| 梁國真 | 20 | 商周時代的東夷 | 王仲孚 | 民國83年06月 |
| 羅志平 | 23 |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華企業投資與中美關係 | 孫同勛 | 民國83年06月 |
| 秦照芬 | 24 | 從宗法禮制看殷周變革 | 王仲孚 | 民國83年06月 |
| 鄭俊彬 | 20 | 明代四川的民變 | 徐 泓 | 民國83年06月 |
| 楊淑洪 | 22 | 唐代漕運運輸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83年06月 |
| 賴建成 | 20 | 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與禪門五宗 | 王吉林 | 民國83年06月 |
| 廖瑞銘 | 20 | 明代野史學研究 | 徐 泓 | 民國83年06月 |
| 王振勳 | 23 | 江蘇太湖地區小農耕作與農村社會變遷 | 賴澤涵 | 民國83年12月 |
| 王怡辰 | 25 |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 王吉林 | 民國83年12月 |
| 陳欽育 | 22 | 北亞遊牧民族與中原國家之關係研究──以突厥為例 | 王吉林 | 民國83年12月 |
| 劉振志 | 25 | 宋代國力研究──功利學派國家戰略思想與宋廷國策之探討 | 宋 晞 | 民國84年06月 |
| 安碧蓮 | 21 | 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 | 徐 泓 | 民國84年06月 |
| 凌林煌 | 21 | 曾國藩幕府之研究 | 宋 晞 | 民國84年06月 |
| 周雪舫 | 23 | 俄國在新疆的經濟活動──1851~1917年 | 李毓澍 | 民國82年06月 |
| 蔡行濤 | 25 | 于右任與民國監察制度之建立 | 宋 晞 | 民國85年06月 |
| 李仕德 | 24 | 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 | 李恩涵 | 民國85年06月 |
| 崔京玉 | 22 | 唐宋史書的禮治思想──以通典與資治通鑑為中心 | 宋 晞 | 民國85年05月 |
| 張欽盛 | 23 | 加拿大對華政策政究(1949~1971) | 孫同勛 | 民國85年06月 |
| 桂齊遜 | 26 | 唐代「判」的研究──以唐律與皇權的互動關係為中心 | 王吉林 | 民國85年06月 |
| 吳瑞秀 | 24 | 雍正朝的鄂爾泰 | 陳捷先 | 民國85年06月 |
| 王志宇 | 26 | 儒宗神教之研究 | 王吉林、宋光宇 | 民國85年12月 |
| 耿慧玲 | 24 | 金石學歷史析論 | 陳 槃、毛漢光 | 民國86年06月 |
| 黃運喜 | 24 | 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 | 王吉林 | 民國86年06月 |
| 康才媛 | 26 | 唐末五代越窯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86年06月 |
| 郭伯佾 | 25 | 漢代草書的產生 | 馬先醒 | 民國86年06月 |
| 成耆仁 | 26 | 朝鮮白瓷研究 | 宋 晞 | 民國86年06月 |
| 李賢淑 | 23 | 十七世紀初葉的中韓貿易(1592~1637) | 張存武 | 民國86年06月 |
| 駱芬美 | 25 | 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 | 王家儉 | 民國86年12月 |
| 陳保銀 | 28 | 宋代商業信用憑證研究 | 宋 晞 | 民國86年12月 |
| 喻蓉蓉 | 25 | 熊廷弼與遼東經略 | 王家儉 | 民國86年12月 |
| 李世偉 | 27 | 日據時期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 | 王吉林、宋光宇 | 民國87年06月 |
| 李淑媛 | 28 | 唐宋家庭財產繼承法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88年06月 |
| 雷俊玲 | 24 | 清末首批駐英使臣對西方的認勢 | 孫同勛 | 民國88年06月 |
| 羅獨修 | 27 | 先秦兵家思想探源──以孫武、孫臏、尉繚為例 | 王仲孚 | 民國88年06月 |
| 張璉 | 28 | 王艮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 | 宋 晞 | 民國88年12月 |
| 林偉洲 | 26 | 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展 | 王吉林 | 民國88年12月 |
| 莊榮輝 | 25 | 美國學者對中美關係發展(1949~1958)的看法 | 孫同勛 | 民國89年06月 |
| 張圍東 | 29 | 宋代『崇文總目』之研究 | 宋 晞 | 民國90年06月 |
| 趙廣暉 | 29 | 先秦音樂文化之演變 | 王吉林 | 民國90年06月 |
| 陳瑋靜 | 31 |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的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0年06月 |
| 李汾陽 | 28 | 清代倉儲研究 | 黃彰健 | 民國90年06月 |
| 林淑玲 | 29 | 陸心源及其《皕宋樓藏書志》史部宋刊本研究 | 劉兆祐 | 民國90年12月 |
| 羅仕杰 | 29 | 居延漢簡甲渠塞人物研究 | 馬先醒 | 民國90年12月 |
| 覃瑞南 | 29 | 清高宗御製工藝之研究 | 莊吉發 | 民國91年06月 |
| 張弘毅 | 27 | 韓牧的美國史學研究 | 孫同勛 | 民國91年06月 |
| 張憲生 | 27 | 唐代道教重玄派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1年06月 |
| 林輝 | 29 | 征戰與納降──論明洪武時期的蒙古政策 | 莊吉發 | 民國91年06月 |
| 何美慧 | 31 | 唐代司法與監察制度之間的關係──以唐律上官吏犯罪懲治為中心 | 王吉林 | 民國91年06月 |
| 李恩敬 | 31 | 高麗與北宋越窯青瓷之交流研究 | 劉良佑 | 民國91年12月 |
| 劉明憲 | 30 | 戰時重慶地區紡織工人的生活 | 賴澤涵 | 民國91年12月 |
| 葉憲峻 | 29 | 清代台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 | 伍振鷟 | 民國92年06月 |
| 詹宗祐 | 28 | 隋唐時期終南山區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2年06月 |
| 劉淮 | 28 | 民初湖南現代化之探討(1912~1937) | 胡春惠 | 民國92年06月 |
| 何培齊 | 31 | 內藤湖南史學研究 | 馬先醒、李朝津 | 民國92年12月 |
| 趙國光 | 33 | 唐代河南道及都畿道與國勢興衰之關係 | 王吉林 | 民國92年12月 |
| 黃文德 | 33 | 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 | 王綱領 | 民國93年06月 |
| 劉文星 | 30 | 君人南面之術:先秦至西漢中葉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與治國學說 | 王仲孚 | 民國93年06月 |
| 卲承芬 | 32 | 唐代江南道研究──以經濟發展為探討重心 | 王吉林 | 民國93年06月 |
| 高上雯 | 32 | 論戰國七雄立國的經濟基礎 | 王仲孚 | 民國93年06月 |
| 金炫廷 | 30 | 明人的鑑賞生活──江南文人的鑑賞活動與鑑賞自娛 | 吳智和 | 民國93年06月 |
| 黃文齡 | 31 | 傳統與創新──剖析紐約市婦女會 | 孫同勛 | 民國93年06月 |
| 陳逢申 | 30 | 抗戰與文宣:以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中心的討論(1937~1945) | 呂芳上 | 民國93年12月 |
| 陳俊良 | 33 | 朱熹《論語集注》的思想史分析 | 蔣義斌 | 民國93年12月 |
| 尚世昌 | 30 | 1945年以前東北勞工運動的探討 | 宋 晞 | 民國93年12月 |
| 蕭慧媛 | 33 | 明代官員的乞休致仕──官場困局下求退告歸的時代現象 | 吳智和 | 民國93年12月 |
| 陳振盛 | 34 | 王維的禪意世界 | 皮述民 | 民國93年12月 |
| 朱祖德 | 35 | 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4年06月 |
| 魏嚴堅 | 32 | 唐代長安寺院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4年06月 |
| 翁建道 | 33 | 北宋出征行營之研究 | 王明蓀 | 民國94年06月 |
| 蔡金仁 | 34 | 北魏皇位繼承不穩定性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4年06月 |
| 陳冠至 | 33 | 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 | 吳智和 | 民國94年12月 |
| 黃淑雯 | 31 | 唐五代太湖地區社會經濟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4年12月 |
| 吳嘉陵 | 33 | 清末民初的繪畫教育 | 李朝津 | 民國94年12月 |
| 蔡嘉麟 | 32 | 明代的山林生態──北邊防區護林與伐木失衡的歷史考察 | 吳智和 | 民國95年06月 |
| 游維真 | 31 | 1945~1952年台灣戰後初期惡性通貨膨脹之探討 | 吳中書 | 民國95年06月 |
| 劉傳暘 | 34 | 王世杰與現代中國──學人從政個案研究 | 王綱領 | 民國95年06月 |
| 林雅青 | 31 | 華盛頓會議中英、美對華政策 | 王綱領 | 民國95年06月 |
| 邱佳慧 | 35 | 《諸儒鳴道》與道學之再檢討 | 蔣義斌 | 民國95年06月 |
| 萬靄雲 | 31 | 宋代的消防體系與文化 | 宋 晞 | 民國95年06月 |
| 方碧玉 | 34 | 東晉南北朝世族家庭教育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5年06月 |
| 連啟元 | 36 | 明代的告示榜文 | 吳智和 | 民國95年06月 |
| 林為楷 | 32 | 明代的江海聯防──長江江海交會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 | 吳智和 | 民國95年06月 |
| 陳思仁 | 32 | 詹姆士‧庫柏小說中的歷史意識與社會意識 | 孫同勛 | 民國96年06月 |
| 趙太順 | 32 | 蘇軾及其書學 | 宋 晞 | 民國96年06月 |
| 鍾佳伶 | 35 | 宋代弓手研究 | 宋 晞 | 民國96年06月 |
| 蔡秉衡 | 34 | 北朝樂史與樂制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6年06月 |
| 侯怡利 | 37 | 唐五代「節文」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6年06月 |
| 曾嚴奭 | 36 | 南唐先主李昪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6年06月 |
| 葉碧苓 | 36 | 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 | 吳文星 | 民國96年06月 |
| 林君成 | 34 | 十九世紀中國的禦侮戰爭──以中法戰爭臺灣戰役(1883~1885)為論述中心 | 尹章義 | 民國96年12月 |
| 王怡超 | 32 | 日據時期台日士紳都市家宅之研究 | 陳鵬仁 | 民國97年06月 |
| 蔡素貞 | 33 | 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之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 | 宋光宇 | 民國97年06月 |
| 吳國豪 | 34 | 晚明文人書法生活 | 張清治 | 民國97年06月 |
| 呂允在 | 35 | 明人的讀書生活──知識階層生涯規劃的一個歷史側面 | 吳智和 | 民國97年06月 |
| 湯瑞弘 | 35 | 柯靈烏歷史詮釋理論之研究 | 孫同勛 | 民國97年06月 |
| 蔡朝枝 | 36 | 日本天台宗之中國法源研究──以最澄(767~822)思想為中心 | 王吉林 | 民國97年06月 |
| 侯皓之 | 37 | 傳統與創新:盛清時期在華西洋工藝研究 | 王吉林、莊吉發 | 民國97年06月 |
| 劉小鈴 | 38 | 盛唐八分書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7年06月 |
| 蔡禎昌 | 34 | 日本政黨政治與「五五年體制」的興衰 | 陳鵬仁 | 民國97年12月 |
| 鄭丞良 | 36 | 南宋明州先賢祠研究 | 蔣義斌 | 民國97年12月 |
| 王琦 | 33 | 元代的儒學教官 | 王明蓀 | 民國97年12月 |
| 賴盟騏 | 34 | 彰化縣政治菁英之研究(1945~2007) | 尹章義 | 民國98年06月 |
| 易正義 | 36 | 從民間出發: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1912~1926 | 李朝津 | 民國98年06月 |
| 林政忠 | 35 | 唐代商業發展的關聯效果 | 王吉林 | 民國98年12月 |
| 牛道慧 | 36 | 鴉片戰爭前在廣州的美國商人(1784~1844) | 王綱領 | 民國98年12月 |
| 朱倩如 | 37 | 明人的山居生活 | 吳智和 | 民國99年06月 |
| 林本博 | 34 | 隋唐時期醫學中之咒禁療法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9年06月 |
| 黃若惠 | 36 | 中唐宮廷與黨派鬥爭中的劉禹錫 | 王吉林 | 民國99年06月 |
| 謝忠志 | 37 | 明代的生活異端 | 吳智和 | 民國99年06月 |
| 陳金城 | 39 | 南朝四史對《漢書》史學繼承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99年12月 |
| 鍾益禾 | 35 | 二十世紀初期德國與美國的經濟史觀:克爾與比爾德之比較研究 | 孫同勛 | 民國99年12月 |
| 陳冠穎 | 37 | 北齊北周早期政爭的比較研究 | 孫同勛 | 民國99年12月 |
| 歐淑惠 | 34 | 近代以來中國海洋戰略的發展〈1842~2003〉 | 孫同勛 | 民國100年06月 |
| 林嘉慧 | 35 | 美國國會對中共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立法研究(1990~2000) | 孫同勛 | 民國100年06月 |
| 黃漢文 | 36 | 台灣國小歷史課程的變遷與兒童歷史記憶之研究──以1949年以後之臺灣地區國小社會科為範圍 | 王仲孚 | 民國100年06月 |
| 陳祈伍 | 37 | 激越與戰慄:台南地區的文化發展──以龍瑛宗、葉石濤、吳新榮、莊松林為例(1937~1949) | 尹章義 | 民國100年06月 |
| 黃春興 | 38 | 安史亂後宮廷宴饗俗樂之流變 | 王吉林 | 民國100年06月 |
| 杜志成 | 40 | 由分裂到統一──北朝末期東、西戰爭(531~577)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100年06月 |
| 朱浩毅 | 36 | 辨偽與詮釋:劉歆學史中的漢代劉歆與劉歆學 | 李紀祥 | 民國100年12月 |
| 張齊顯 | 35 | 戰後美國對華經濟之援助──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之研究(1948~1952) | 王綱領 | 民國101年06月 |
| 宋天瀚 | 38 | 帝制中國前後「甘露」物質文化想像之研究 | 盧建榮 | 民國101年06月 |
| 王明 | 38 | 南宋宰相群體之研究 | 王明蓀 | 民國101年12月 |
| 張禮權 | 42 | 論荊浩《筆法記》對北宋畫壇之影響 | 王吉林 | 民國101年12月 |
| 傅安良 | 35 | 唐代河北地區與中央政治關係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102年06月 |
| 陳鴻獻 | 37 | 反攻三部曲: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 王綱領 | 民國102年06月 |
| 邱淑妍 | 37 | 歷史知識通俗化──以《封神演義》為例說明 | 王仲孚 | 民國102年06月 |
| 林湘釔 | 37 | 台灣的辦桌文化 | 宋光宇 | 民國102年06月 |
| 廖英杰 | 38 | 部落歷史、族群空間與國家權力──以泰雅族klesan(南澳)地域及週邊社群研究為例 | 尹章義 | 民國102年06月 |
| 朱生亦 | 38 | 何鄭之爭與范曄筆下的漢末經學史 | 李紀祥 | 民國102年06月 |
| 詹怡娜 | 38 | 明代中晚期旅遊行程的安排與實踐 | 王明蓀 | 民國102年06月 |
| 岑丞丕 | 39 | 先秦說服術之研究 | 羅獨修 | 民國102年06月 |
| 廖賢娟 | 39 | 鴉片戰爭前後的伍秉鑒家族 | 王綱領 | 民國102年06月 |
| 呂詠彥 | 40 | 空間與政治──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區的起與變(1975~2012) | 張瑞德 | 民國102年06月 |
| 段承恩 | 41 | 宋對遼的邊防政策與設施 | 王明蓀 | 民國102年06月 |
| 鄭睦群 | 42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家認同與其論述轉換之研究(1970~2000) | 張瑞德 | 民國102年06月 |
| 吳正龍 | 40 | 清代台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 | 尹章義 | 民國102年12月 |
| 戈思明 | 42 | 新疆錫伯族傳承滿文之研究 | 林冠群、莊吉發 | 民國102年12月 |
| 蔡松林 | 39 | 宋代的遊民問題研究 | 王明蓀 | 民國103年06月 |
| 袁正邦 | 39 | 美德關係在中國 | 陳鵬仁 | 民國103年06月 |
| 黎明昌 | 39 | 戰國縱橫諸子公孫衍、張儀、蘇秦行年事跡攷辨 | 羅獨修 | 民國103年06月 |
| 洪文琪 | 40 | 唐代親屬相犯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103年06月 |
| 龍柏濤 | 40 | 陷於政治矛盾中的宇文護 | 王吉林 | 民國103年06月 |
| 張淑冠 | 44 | 八年抗戰期間漫畫之研究──以中美日三國為研究對象 | 陳鵬仁 | 民國103年06月 |
| 林柏州 | 40 | 中華民國國慶慶典及其相關的文化打造,1912~1987 | 盧建榮 | 民國103年12月 |
| 張華克 | 42 | 《舊滿洲檔》詞彙解析法的建立──以清初四組滿文詞彙釋義為例 | 林冠群 | 民國103年12月 |
| 楊適菁 | 37 | 安史亂前唐代使職的類型化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104年06月 |
| 柯景棋 | 39 | 1980年代台灣的社會反省──以《人間》雜誌為分析場域 | 尹章義 | 民國104年06月 |
| 蔡元唯 | 41 | 林語堂政治態度研究(1895~1945年) | 王綱領 | 民國104年06月 |
| 王士豪 | 41 | 武則天統治時期與宰相的關係 | 王吉林 | 民國104年06月 |
| 黃敬媛 | 42 | 國共戰爭期間國共文宣之研究──以報紙為中心的探討 | 陳立文 | 民國104年06月 |
| 林欐嫚 | 43 | 日治時期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之教育與醫療 | 陳清香 | 民國104年06月 |
| 薛幼貞 | 40 | 唐代宮廷燕樂的變遷與發展 | 陳清香 | 民國104年12月 |
| 史台麗 | 44 | 平埔族與花東縱谷開發史──以高寮登氏為中心 | 尹章義 | 民國104年12月 |
| 許峻維 | 44 | 陽翟褚氏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104年12月 |
| 曹文瀚 | 45 | 金代華北社會動亂研究 | 王明蓀 | 民國104年12月 |
| 唐訓聚 | 43 | 劉宋篡弒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105年06月 |
| 黃種祥 | 45 | 二二八事件研究史──以台灣的相關研究與出版品為中心 | 尹章義 | 民國105年06月 |
| 杜慧卿 | 46 | 扶傾與匡正──唐憲宗的政治成就 | 王吉林 | 民國105年06月 |
| 姚郁珊 | 39 | 清宮漢玉──乾隆時期漢玉研究 | 林冠群、莊吉發 | 民國105年12月 |
| 許戅祥 | 41 | 侯景之亂對南北朝政局的衝擊 | 王吉林 | 民國105年12月 |
| 趙妙菁 | 41 | 日人朝衡在唐事蹟之研究 | 王吉林 | 民國105年12月 |
| 王中宜 | 42 | 春秋戰國時代「客」與「客卿」成就與影響 | 羅獨修 | 民國105年12月 |
| 黃英士 | 45 | 五代時期的政權更迭與地理形勢 | 王吉林 | 民國105年12月 |
| 陳偉忠 | 47 | 從文化戰線觀點論中共之生存與發展(1921~1945) | 陳鵬仁 | 民國106年06月 |
| 郭鎧銘 | 43 | 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 | 陳清香 | 民國106年12月 |
| 黃學文 | 47 | 清代噶瑪蘭寺廟興建與市街形成──以寺廟為核心 | 陳清香 | 民國106年12月 |
| 施沛杉 | 42 | 駛向現代:汽車與上海社會變遷(1903~1937) | 張瑞德 | 民國107年06月 |
| 吳鴻宜 | 43 | 明代地方官員的居官與宦遊生活 | 盧建榮 | 民國107年06月 |
| 楊紫瑩 | 44 |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 陳鵬仁 | 民國108年06月 |
| 林惟翔 | 47 | 楊筠松堪輿理論研究 | 陳清香、桂齊遜 | 民國108年06月 |
| 吳偉立 | 47 | 「人民外交」的特質與侷限:以文革前期中共與日本左派的交流為中心 | 陳鵬仁 | 民國108年12月 |
| 陳省身 | 46 | 臺灣儀式僧瑜伽焰口施食儀式研究 | 陳清香 | 民國108年12月 |
| 邱怡靜 | 43 | 正統與異端──清朝宗教政策研究 | 桂齊遜、莊吉發 | 民國109年06月 |
| 蔡西濱 | 44 | 國民政府處理美軍剩餘物資之研究──以《中美關於讓售戰時剩餘物資協定》為中心 | 陳立文 | 民國109年06月 |
| 梅哲浩 | 47 | 南宋臨安知府研究 | 王明蓀 | 民國109年12月 |
| 王國昌 | 50 | 台灣傳統建築壁畫藝術之研究──以畫師潘麗水作品為主軸 | 陳清香 | 民國110年06月 |
| 陳建維 | 49 | 近代中國社會的印度想像(1895~1949) | 張瑞德 | 民國110年06月 |
| 馮典章 | 44 | 後門閥政治:劉宋的權力結構及其演進 | 王怡辰、林冠群 | 民國110年12月 |
| 梁慧美 | 48 | 宋金元時期磁州窯白地黑花紋飾研究 | 陳清香 | 民國110年12月 |
| 龍玉芬 | 38 | 唐宋元明城隍信仰的建構與詮釋 | 陳清香 | 民國111年06月 |
| 郝逸杰 | 43 | 論先秦秦漢隱士對國家興衰與軍事成敗之影響 | 羅獨修 | 民國111年06月 |
| 劉建偉 | 50 | 晚清中國的鐵路概念史 | 徐興慶 | 民國111年06月 |
| 趙廣傑 | 44 | 論西周中期政策與制度的轉變及其影響 | 羅獨修 | 民國112年06月 |
| 沈新民 | 50 | 傳教士筆下的晚清政局:以《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為中心的探討(1900~1911) | 陳立文、張瑞德 | 民國112年12月 |
| 廖繼英 | 51 | 明代文人畫家沈周藝術風格之探討 | 陳清香 | 民國112年12月 |
| 胡偉姣 | 44 | 北魏拓跋珪的建國與文化資源 | 王萬雋 | 民國114年0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