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史學研究所發展史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發展史
時間 事件
民國 51 年
51.11 中國文化研究所創立,史學門為十二學門之一,門主任由黎東方教授出任,招收研究生蘇振申等七人。
民國 52 年
52.03.01 中國文化研究所大廈大成館落成。
52.05.13 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奉准招生,凡十五學系。原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為中國文化學院之研究部。
52.07 黎東方教授赴美講學,史學門主任由宋晞教授繼任。
民國 53 年
53.04.08~25 本所宋晞主任赴日本訪問,參觀東京、京都二地之大學、圖書館,拜會文部省大臣灘尾弘吉、僑領張和祥等,為本校購置日文圖書。
53.07.01 本校研究部第一屆畢業典禮,本所畢業生有蘇振申、王正明、樂炳南、張開乾、吳八駿、劉塗城、朱瑗等七人。高級研究所成立,所主任由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兼任。
53.09 奉教育部核定,改史學門為史學研究所,仍由宋晞教授擔任所主任。
民國 54 年
54.04.02 本校研究部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二屆碩士班研究生:石文濟、辜瑞蘭、黃權平、武承漢、楊宗元五人畢業。
民國 55 年
55.06.10 本校研究所部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三屆碩士班研究生:吳平、王珂、李蘊珊、馬先醒、陳欽銘、江樹生、許極燉七人畢業。
55.10.29 中華學術院成立,應邀致詞者有馬康衛大使、吳經熊、高達、嘉治隆一等先生。本所宋晞教授擔任總辦事處執行長,後改稱秘書長並當選為人文學組議士常務委員。
55.11 本所宋晞教授出版《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台北︰中華學術院、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列為本所研究目錄第一種。
55.12.17 中華史學協會為中華學術院十二分科協會首先成立者,由張院長其昀主持,自蕭一山、姚從吾等三十餘人中,選出黎東方、姚從吾、方豪、蕭一山、蔣復璁、宋晞、包遵彭等七人為常務委員,復由常委會推薦蕭一山為首任會長,任期一年,黎東方為第二任會長。會中並推舉姚從吾、沈剛伯、劉崇鋐、蔣復璁、陳槃、方豪、包遵彭、宋晞、陳奇祿、札奇斯欽、許倬雲十二人為國際華學會議史學方面籌備委員;楊家駱、楊紹震、王任光、李毓澍、杜維運、陳致平、黃大受等九人為史學彙刊編輯委員。
民國 56 年
56.06.18 本校大學部第一屆,研究部第四屆畢業典禮於今日舉行,本所畢業生有趙振績、陳成真、姜恨侵、王吉林與前島浩〈日籍〉等五人。
56.11 奉教育部核准,增設博士班,聘錢穆教授為主任,宋晞教授為碩士班主任。
民國 57 年
57.06.16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五屆碩士班研究生:郭鳳明、王綱領、任育才、黃文信、米凱樂〈美籍〉五人畢業。
57.08.26~30 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在華岡舉行,由中華學術院院長張其昀博士主持,以人文科學為討論範圍,主題是「宋元明時代(西元十至十七世紀)中外文化發展及其交流」,分哲學(含宗教)、文學、史學(含戰史)、美術、音樂與戲劇等五組進行討論。代表來自亞、歐、美、澳四洲二十個國家與地區,宣讀的論文達一七五篇。本所主任宋晞教授擔任秘書長,本所教授多人參與。
57.08 中華學術院中華史學協會與本所合辦之《史學彙刊》創刊號出版。
民國 58 年
58.01.01 延聘梁敬錞博士為本所名譽主任。
58.01.30 本所主任宋晞教授被聘為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委員。
58.06.15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一屆博士班研究生--石文濟、馬先醒二人,以及第六屆碩士班研究生--吳吉男、張恩賜、黃博仁、葉龍彥、沈建章五人畢業。
58.06.30 本所宋晞教授兼副院長,經董事會通過,正式接任第四任院長兼夜間部主任。
58.08.01 《史學彙刊》第二期出版。
民國 59 年
59.04 本所碩士班研究生江金太考取公費留學「西洋史學」門。
59.06.14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二屆博士班研究生--王吉林、王綱領二人,以及第七屆碩士班研究生--丁崑健、董光濤、陳德清、李繼光、陳洪莊、康虹麗、董志羣、周慕萍、吳慶顯、張樹三等十人畢業。
59.08 《史學彙刊》第三期出版。
59.09 本所出版馬先醒編《漢史材料與漢史論著綜合目錄》(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列為史學研究目錄第二種。
民國 60 年
60.01.04~18 本所宋晞主任、郭榮趙教授等前往澳洲坎培拉出席第二十八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宋主任擔任我國代表團副團長,會中宣讀論文「北宋商稅在國家總收入的地位與監稅官」。會後經過新加坡、香港等地回國。
60.06.13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三屆博士班研究生--趙振績、葉龍彥、卓用國(韓籍)三人,以及第八屆碩士班研究生--李月美、江金太、吳萬興、楊緒賢、周宗賢、莊焜明、楊巾英、朱重聖、謝昭男、包奕洪、畢鐵純等十一人畢業。
60.06.30 本所宋晞主任擔任院長兩年,任期屆滿,本日上午將印信等移交給蕭院長師毅,由張宗良先生監交。
60.07.19 本所宋晞主任因擔任《中國歷代戰爭史》編審委員會有年,應三軍大學邀宴,並接受「陸海空軍褒狀」。
60.12.01 《史學彙刊》第四期出版。
民國 61 年
61.06.11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四屆博士班研究生--郭鳳明,以及第九屆碩士班研究生--鄭恒雄、黃良銘、陳重光、洪水深、蘇墱基、宋建成、彭瀛添、張建國、凌林煌、李天鳴、黃繁光等十一人畢業。
61.11.10 博士班研究生王吉林之論文「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經教育部口試通過,獲國家文學博士。口試委員為方豪(兼主席)、芮逸夫、宋晞、夏德儀、藍文徵、楊家駱和李霖燦。
61.11.23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馬先醒之論文「漢代之長安與洛陽」經教育部口試通過,獲國家文學博士。口試委員為:沈剛伯(主席)、蔣復璁、宋晞、藍文徵、夏德儀、方豪、程發軔等。
61.11 《新刊本宋史》第一冊出版。
本所馬先醒、王吉林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民國 62 年
62.01 本所葉龍彥碩士論文《湘軍餉源及其運用》,獲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列入叢書第二二三種。
62.03 《史學彙刊》第五期出版。
62.06.10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五屆博士班研究生--丁崑健、朱重聖、莊焜明、張恩賜四人,以及第十屆碩士班研究生--戴國瑜、邱坤良、施家順、栗國成、卓文義、千檀一仁(日籍)、李詩哲、陳明臺、趙啟祥、李進德、蔡行濤、樊信源、凌公山、兵頭和美(日籍)等十四人畢業。
62.07.11~21 本所主任宋晞教授為我國出席第二十九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代表之一,前往香港、轉赴巴黎,會中宣讀論文「宋代戶等考」。二十一日閉幕,轉往德、英等國訪問,再到美國,取道檀香山、東京返國。
62.09.08 本所畢業生組成華岡史學研究會,選出石文濟等為理事。宋晞主任在成立會上報告「出席第二十九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與訪問各國觀感」。
民國 63 年
63.05.03 本所編印《史學研究所十年》出版。
63.06.23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十一屆碩士班研究生--張達夫、郭黛琍、莊芳榮三人畢業。
63.07.08 宋主任晞、程主任光裕率領本所金門史蹟研究隊前往金門訪問,於十一日中午返回臺北。
63.08.03 本校創辦人張其昀博士為慶祝本所教授錢穆博士八秩大壽,舉行晚宴。本所教授應邀作陪者有黎東方、程光裕、宋晞等。
63.08.23 本所主任宋晞教授前往韓國漢城,接受建國大學於二十四日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宋教授以「中韓文化交流的重要」發表演講。
63.10 本所趙振積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3.11.19 教育部舉行本所研究生石文濟君博士學位論文口試通過,口試委員是方豪(主席)、蔣復璁、徐培根、黃彰健、李樹桐、宋晞與陶晉生。
63.11.23 本所主任宋晞教授所撰《中國史學論集》一書,已由臺灣開明書店出版。
63.11 本所石文濟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民國 64 年
64.01.08 本所主任宋晞教授著《清末華工對南非屈蘭斯瓦爾金礦開採的貢獻》一書已由華岡出版部出版。
64.01.12 本所主任宋晞教授應美國聖若望大學邀請,擔任訪問學者一學期。今日動身前往,所務請程光裕教授代理。
64.04 《史學彙刊》第六期出刊。
64.05.10 宋晞教授離美,取道歐洲,訪問西柏林、羅馬、雅典、香港等地,於二十四日返回臺北。
64.05 本所楊巾英碩士論文《李林甫與楊國忠之比較研究》,獲得嘉新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列入叢書第二九四種。
64.06.15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七屆博士班研究生--陳崇光、李美月二人,以及第十二屆碩士班研究生--陳大明、黃之臺二人畢業。
64.08.15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葉龍彥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口試委員為:薩孟武〈主席〉、黃季隆、沈剛伯、蕭一山、方豪、王聿均、宋晞等。
64.08.24~30 本所師生一行三十人,由本所博士班主任宋晞教授、碩士班主任程光裕教授率領,組成臺灣中部地區史蹟研究隊,展開為期一週之實地調查工作,此次考察偏重在中部地區之寺廟、家祠。
64.08 本所葉龍彥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4.09 本所與史學系合編之《中國通史》由華岡出版部出版。
民國 65 年
65.06.10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八屆博士班研究生黃繁光,以及第十三屆碩士班研究生--吳水吉、蔡敏昆、方國安、陳茂進、王震邦、馮維軍、蔡相煇、韓華〈美籍〉、李淑智等九人畢業。
65.07.01 本所博士班主任宋晞教授兼任碩士班主任。
65.07 《史學彙刊》第七期出版。
65.10.16 本所六十五學年度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由所主任宋晞教授主持,博士班研究生朱重聖主講:「宋代曆法的修訂及其相關儀器的製造」,本所全體研究生均參加。
65.11.27 六十五學年度第二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丁崑健主講:「元代行省制度之特徵」。
65.11.30 宋晞教授編《宋代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再版問世。
65.12.18 本所六十五學年度第三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王綱領主講:「二十一條件交涉與外人」。
民國 66 年
66.01.08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郭鳳明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口試委員是蕭一山、黃季隆、方豪、徐培根、李國祈、孫同勛與余書麟。
66.01 本所郭鳳明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6.02.06~12 本所師生一行三十人,由本所主任宋晞教授率領,組成臺灣嘉南地區史蹟研究隊,並進行為期一週之實地調查訪問。此次考察對象:寺廟、宗祠、古蹟。並參觀經濟建設,以嘉義縣、臺南縣市、高雄縣市為範圍。
66.03.26 本所六十五學年度第四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張恩賜主講:「北宋汴河漕運之發達」。
66.04.30 本所六十五學年度第五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莊焜明主講:「抗戰時期之教育政策」。
66.05.28 本所六十五學年度第六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陳重光主講:「梁漱溟先生的生平與思想」。
66.06.12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九屆博士班研究生--雷家驥、彭瀛添、金在先等三人,以及第十四屆碩士班研究生--鄭均、劉安寧、簡笙簧、安嘉芳、郭麗玲、賴福順、羅獨修、陳長榮、張素碧、陳玫杏等十人畢業。
66.07.30~31 華岡史學研究會與史學會之聯合年會,在溪頭舉行年會,參加之師生眷屬有九十餘人,並推舉下屆會長,由林光烈當選,丁崑健任總幹事。
66.08.01 本所教授郭榮趙擔任院長,任期屆滿,被聘為本所碩士班主任。
66.08 《史學彙刊》第八期出版。
66.09.19 教育部通過本所研究生丁崑健君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口試委員方豪(主席)、陶希望、閻沁恒、張興唐、李國祈、程光裕與宋晞(指導教授)。
66.09 本所丁崑建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6.10.04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王綱領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口試委員李國祈(主席)、陳捷先、李守孔、王曾才、張朋園、湯承業與宋晞。
66.10.29 本所六十六學年度繼續舉行第七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黃繁光主講:「略論役政對兩宋經濟社會之若干影響」。
66.10 本所王綱領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6.11.26 第八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雷家驥主講:「大周政黨與政潮及其對唐朝歷史的影響」。
66.12.17 第九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李美月主講:「試探資治通鑑成書過程及史料鑒訂」。
民國 67 年
67.01.16 本所教授梁嘉彬榮獲教育部六十六年度文科學術獎,梁教授得獎的論文為:「隋書琉球傳逐句考釋」。
67.02.27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卓用國,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榮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蔣復璁、宋晞二先生。口試委員為翁同文(主席)、孫起瑞、林秋山、陳捷先、蔣復璁、閻沁恆與宋晞。
67.02 本所卓用國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7.03.18 第十次學術研討會,由博士班研究生彭瀛添主講:「民信局──中國的民間通信事業」。
67.06.18 本校舉行畢業典禮,本所第十屆博士班研究生陳茂進,以及十五屆碩士班研究生--周絹艷、吳昌廉、曹嘉琪、張壽仁、汪仙陵、孔令謹、范光淡、郭崇武、張梅燕等九人畢業。
67.07.01 本所碩士班主任聘由博士班主任宋晞教授兼任。
67.07.29~30 華岡史學研究會與史學會聯合年會假梨山舉行,本所教授應邀參加者有宋晞、梁嘉彬、程光裕等(夫人均同行)。選出王綱領為下屆史學研究會會長,林光烈為史學會會長。
67.08.19 本所所長宋晞教授應韓國退溪研究院之邀,前往漢城出席近世儒學思想與退溪學國際會議第三屆大會,以「退溪對理氣論的發揮」為題發表演講。宋所長會後曾往美國訪問,以蒐集資料,並為華學文庫採購西文圖書,於九月十四日返國。
67.10 《史學彙刊》第九期出版。
民國 68 年
68.01.08 本系接受教育部評鑑。宋所長曾作簡報,並陪同評鑑委員李毓澍等參觀圖書館及本所設備。
68.06.10 中國歷史學會舉行第十五屆理、監事聯席會議。本校教授當選為理事者有張其昀、宋晞、楊家駱、黎東方、馬先醒、王吉林等,當選監事者為錢穆教授。宋所長、黎東方、楊家駱當選為常務理事。
68.06.17 舉行畢業典禮,本所應屆畢業碩士班研究生有--林淑玲、項秋華、熊秉純、林清芬、張建隆、王淑瑞、馬青萍、薛理桂、安碧蓮、周雪玉、李玉槃、劉鵬佛等十三人,第十一屆博士班學科通過結業有賴福順一人。
68.07.30 宋所長晞所著《宋史研究論叢》第一輯,再版問世。
68.09.15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雷家驥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口試委員是:李樹桐(兼主席)、傅樂成、楊樹藩、李毓澍、王壽南、程光裕、宋晞。
68.09 本所雷家驥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8.12.16~26 本所所長宋晞教授應邀赴漢城出席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所舉辦的第一屆韓國學國際學術會議,會中發表「李退溪的史學修養」論文,會後訪問歷史古蹟與參觀工業建設。
民國 69 年
69.01.21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莊煜明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口試委員是:陳立夫(兼主席)、楊亮功、林本、李守孔、王聿均、蔡保田、宋晞。
69.01.31 宋所長晞著《宋史研究論叢》第二輯由中國文化研究院印行,華岡出版部出版。
69.01 本所莊焜明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9.02.12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朱重聖論文「北宋茶之生產、管理與運銷」,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口試委員是:王天民(兼主席)、王壽南、毛漢光、宋晞、李國祈、孫同勛與閻沁恆。
69.02 本所朱重聖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69.06 《史學彙刊》第十期出版。
69.08.15~17 由中央研究院主辦為期三天之「國際漢學會議」,在臺北市南港該院揭幕,為我國首次舉辦的大規模國際性漢學會議。本所應邀出席宣讀論文的教授有:宋晞、王吉林、馬先醒三位。
69.08.28 本所所長宋晞教授應聘至香港珠海大學擔任文史研究所所長一年,所務由程光裕教授暫代,並於是日辦理移交,由鄭副校長嘉武監交。
69.10.09 本所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由趙振績教授主講:「歷史的意義與原則──以邊疆史為例」。
民國 70 年
70.01.27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彭瀛添論文「民信局──中國的民間通訊事業」,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由宋晞教授指導。口試委員:黃季陸(兼主席)、李守孔、王聿均、翁同文、宋晞等教授。
70.01 本所彭瀛添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0.02.21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黃繁光論文「宋代民戶的職役負擔」,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由宋晞教授指導。口試委員:蔣復璁(兼主席)、程光裕、翁同文、王壽南、毛漢光、王大民、宋晞等。
70.02 本所黃繁光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0.03.03 本所為慶祝建國七十年暨本校校慶,舉辦第十三次學術研討會,邀請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翁同文先生演講:「隱喻性史料舉例──火燒少林寺故事與天地會起源真相」。
70.03.04 本所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由彭瀛添博士主講:「清末民初的中國民間通訊事業」。
70.03.06 本所第十五次學術研討會,由黃繁光博士主講:「論南宋都職役之本質及其對社會生活之影響」。
70.07.03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賴福順論文「清高宗『十全武功』軍需之研究」,通過教育部博士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由蔣復璁、陳捷先兩位教授指導。口試委員:李樹桐(兼主席)、王壽南、陳捷先、楊家駱、李守孔、任育才、王聿均等教授。
70.07 本所賴福順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0.08.24~27 欣逢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中華民國國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等四單位,聯合舉辦「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由黨史會秦主任委員孝儀總召集人,邀請中外學者專家二百餘人參加研討,計提出七十三篇論文,分為五個討論組來進行,計:辛亥革命史、開國護法史、北伐統一與訓政建設史、抗戰建國史、中興建設史。本所教授宋晞、黎東方、程光裕應邀出席,宋、黎兩位教授分別擔任第三、四討論組召集人之一。
70.09.06~10

由香港珠海書院主辦之「孫逸仙博士與香港」國際學術會議,在九龍中國文化協會舉行,出席代表提出論文三十六篇,分十三個場次。此次會議主題有四:
(一)孫逸仙博士在香港受教育與其思想之形成
(二)孫逸仙博士在香港設立興中會總部及其影響
(三)孫逸仙博士策進革命與香港的關係
(四)三民主義思想與世界思潮。
本所應邀出席的教授有:宋所長晞、王綱領,宋所長並擔任大會副主委、討論會主席及作總結。另本校王冠青、林子勛、林桂圃等三位教授也出席該會議,並宣讀論文。

70.09.28~30 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會議」三民主義學術研討會,假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行,有國內外學者專家六百餘人參加,分總論、民族、民權、民生四組進行討論,研討會以三民主義國家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共提出六十二篇學術論文。本所教授及畢業生應邀出席者有:宋晞、黎東方、莊煜明等三人。
70.10.27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陳重光論文「中國鄉村建設實驗工作之比較研究(一九二六─一九三六)」,通過教育部博士論文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由吳相湘、宋晞兩位教授指導,口試委員:蔣復璁(兼主席)、王大民、王聿均、王壽南、宋晞、閻沁恆等教授。
70.10 本所陳重光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0.12.12~15 由中央研究院及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贊助的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所主辦「中韓關係史研討會(九六O─一九四九)」,假南港中研院舉行。本所教授應邀出席的有:宋晞、梁嘉彬、程光裕等教授,講師兼秘書吳智和及畢業生校友趙振績等。宋晞所長並擔任十二月十三日會議第一節主席。本所研究生前往旁聽者有:宋肅懿、張慧安、陳玲、陳埩淑、楊濬津、蔡尤惠、駱芬美等七位。
70.12 慶祝建國七十年,《史學彙刊》第十一期出版。
民國 71 年
71.04.29 本所與史學系第八次所系務聯席會議,假本校大仁館三樓史學系史學文庫舉行,由程光裕教授(代)、王主任吉林主持,出席者有:王恢、王綱領、朱重聖、吳智和、孫富美、梁嘉彬、陳柏煉、陳重光、陳清香、程國強、雷家驥、董志羣、趙振績、賴福順、羅獨修(依姓名筆劃排列)等,會中並決定議案多起。
71.05.29 宋所長應國立中央圖書館邀請,講「歷史學工具書之運用」,聽眾至為踴躍。
71.06.16~30 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參加「近代史研究訪問團」,赴美訪問,曾與夏威夷大學、加州大學、史丹福大學、伊利諾大學、密歇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等學校教授交換意見。
71.07.01 本所碩士班主任聘由程光裕教授擔任。
71.08.21~22 本所宋所長應邀出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辛亥革命研討會」,並擔任第二次會議的主席。
71.09 本所李美月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1.11.17~30 宋所長經教育部聘為歷史組評鑑委員,到各大學設有歷史系、所者進行評鑑。
71.12.01~03 由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與美國猶他家譜學會聯合主辦之「族譜、方志、人物傳記之應用與價值」區域性研討會,假港大亞洲研究中心舉行。本所宋教授應邀出席,並宣讀論文「論僅存海外粵、閩、浙三省地方志」。
民國 72 年
72.03.19 史學研究會、史學會成立二十周年慶祝會於本日下午四時假六福客棧舉行,會中請宋所長晞講「中共『文革』結束後的歷史教學與史學研究」;並討論會務,會後聚餐。
72.05.08 本所師生蔣復璁、宋晞、梁嘉彬、程光裕、王綱領、尹源鎬等多人出席在臺中東海大學舉行的中國歷史學會第十九屆會員大會。宋晞、黎東方、程光裕等教授當選為理事,蔣復璁、張其昀、錢穆等教授當選為監事。方志強、韓桂華、方弘仁、尚世昌等同學在會上宣讀論文。宋所長並擔任中古史組召集人。
72.05.13 本所博士班研究生王明蓀博士論文「元代的士人與政治」,由宋晞、蔣復璁與札奇斯欽三位教授指導,通過教育部口試,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
72.05 本所王明蓀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2.06.19~28 本所博士班所長宋晞教授,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之邀,率團(臺大教授譚旦冏、李光周,及故宮博物院專家董依華、陳擎光)前往韓國漢城、光州、木浦等地,考察新安附近海底撈獲的我國元代沈船及其遺物,以及慶州古蹟與漢城附近民俗村等。此行除對我國文化予韓、日等國之影響,多所了解外,並提供意見,作為今後保存類似歷史古蹟文物之參考。
72.06.28 本所教授朱重聖博士,自美訪問載譽歸來,繼續講授宋史專題研究等課程。朱教授在美參觀研習期間,以如何推展大學出版工作為主題,計走遍十二州、十九所大學及學術機構,所至之處,備受好評,收獲至為豐富。
72.06 本所吳昌廉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2.07.29 七十二學年度本所博士班新生錄取:王莉華、林冠群、方志強等三名;另錄取韓籍學生李潤和一名。
72.08.09 自本學年度起,本所秘書由韓桂華小姐接任,原任秘書吳智和先生已升任史學系專任副教授,本日辦理交接。
72.08.20~22 由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的「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本所宋晞、王綱領等教授應邀出席。
72.08.30 第三十一屆「亞洲與北非國際人文科學會議」,在日本東京、京都兩地舉行,為期一周。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出席。我國參加者二十六人,宋所長被推選為中華民國代表團團長。於八月三十日啟程前往,九月十日返回臺北。會中宋教授宣讀論文「北宋與高麗的文化與貿易關係」。並與各國學者聚晤,交換心得,獲益良多。
72.09.25 史學研究會暨史學會舉行年會,前往關西六福野生動物園、新埔義民廟、中央大學等處參觀。此次與會者八十餘人,會中並選出謝昭南、張家昀為史學研究會,許賢瑤、卓克華為史學本年度新任正、副會長。
72.10.24 宋所長應臺北市建國中學邀請,在周會上講「八年抗戰與臺灣光復」。
72.10 本所金在先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史學彙刊》第十二期出版。
72.12 《史學研究所二十年》出版,並分寄師長、本所畢業生暨校內、外各有關單位。
民國 73 年
73.01.24 美國內華達州雷諾大學教育學院院長Cain訪問本所。
73.02 本所蔡相煇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3.03.09 「一九八四年科技整合研討會」在淡江大學召開。宋所長應邀擔任分組討論會主持人,王綱領教授主講「中、美史學博士教育之比較研究」,另有王吉林、郭鳳明、安嘉芳等應邀出席。
73.03.15 本所錢賓四教授榮膺七十二年行政院文化獎。錢先生以「學識淵博,思想精嚴」,與「一生致力教育文化事業」、「對中華文化之維護與發揚,厥功至偉」,備受各界推崇。
73.03.28 宋所長帶領本所師生代表多人,參加已故梁敬錞教授公祭典禮。梁教授為本校博士班研究教授兼碩士班名譽主任,曾開授「中美關係史(1937-1945)」課程。於本月十六日,因病去世,享年九十有二。
73.03 本所經教育部複評,列為優良級研究所。
73.04.14 中華史學年會第十一屆年會,假本校城區部舉行。年會由本所宋所長主持,除討論提案、推聘新會員外,並請黎東方教授專題演講「三戰長沙」。大會並選出宋晞教授為新任會長,朱重聖教授任秘書兼總編輯。是會除到會員蔣復璁、黎東方、楊雲萍、程光裕、梁嘉彬、載玄之、王任光、翁同文等二十餘人外,並有研究生三十餘人列席旁聽。
73.04.18 宋所長接待瑞典退伍軍人(駐韓聯合國軍)協會會長伊克博士(Dr. Ake J. Ek)來所訪問,並參觀本校圖書館、博物館及華岡書城等處。
73.04.22~27 「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在政大召開。宋所長應邀擔任分組會議主持人,本所另有師生多人應邀宣讀論文,其中王吉林教授宣讀「柔然與北魏關係之探討」、趙振績「蒙古族系探討」、辛法春「元明清三朝雲南銀礦的經營」、王明蓀「中國北邊政策之初期研究」。此外,丁崑健、蔣武雄、林冠群均曾出席。
73.05.25~27 由中國歷史學會、國史館、黨史會、中研院近史所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會」,在臺北市陽明山中山樓舉行。本所應邀出席的師生有宋晞、蔣復璁、梁嘉彬、程光裕、王綱領、安嘉芳、邵銘煌、蔣武雄、安碧蓮、韓桂華等。宋所長並擔任國民革命史组召集人,又發表「陳屺懷先生與寧波辛亥革命」論文一篇(程光裕教授評論);暨擔任社會經濟史组論文評論人。
73.06 本所蔣義斌、陳茂進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73.07.01 今晚本校鄭校長奉創辦人之命設宴為錢賓四教授九秩華誕暖壽,參加者有蔣復璁、程兆熊、宋晞、梁嘉彬、程光裕、王恢等教授。張創辦人贈以「一代儒宗」壽屏以資慶賀。
73.07.17 本所師生宋晞、梁嘉彬、程光裕、朱重聖、王綱領、陳茂進等多人出席在淡江大學舉行的中國歷史學會第二十屆會員大會。宋晞、黎東方、程光裕、王綱領等教授當選理事,張其昀、錢穆、蔣復璁等教授當選理事。宋晞所長、王吉林教授分別擔任近古、中古史组召集人,丁崑健、吳智和、何永成三位在會上宣讀論文。
73.08.07 自本學年度起,本所秘書由許賢瑤接任,原任秘書韓桂華考上本所博士班,改任華學文庫秘書,本日辦理交接。
73.08.20 宋所長應中國電視公司邀請,參加「書劍千秋」開鏡典禮,並參加座談。
73.10.14 第八十八次宋史座談會,請東吳大學翁同文教授講「南宋著名出版家陳起」,本所師生參加座談者多人。
73.10.20 宋所長應政工幹校政治研究所邀請,以「談學術研究的方法」為題,發表演講。
73.10.24 《史學彙刊》第十三期慶祝錢賓四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出版。
73.11.25 第八十九次宋史座談會,由本所博士蔣義斌副教授講「宋代儒佛關係之本質及其影響」,參加座談者眾。
73.12.18~20 由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國際宋史研討會」,宋所長應邀出席,除在會中擔任討論會主席外,並宣讀論文「論范成大知處州」,並晤各國學者多人。
73.12.27 宋所長應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邀請,講「方志與史學」,討論熱烈。
民國 74 年
74.01 本所陳信雄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4.01.09 宋史座談會同仁假六福客棧,宴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劉子健教授。
74.04.01~04 由國立中央圖書館、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主辦之「方志學國際研討論」,本所宋晞所長、程光裕、朱重聖等教授均應邀出席。宋所長除擔任討論會主席、論文評論員外,並宣讀論文「論地方志在史料學上的地位」;程光裕教授宣讀之論文為「方志新例-遵義新志與陽明山新方志」;朱重聖教授宣讀之論文為「灤州志之纂修經過及其史法比較」。
74.05.17 臺大歷史系教授杜維運先生應邀前來本所、系演講「史學方法的兩極」。
74.05.19~23 由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主辦的「中韓關係學術討論會」,假臺北市社教館召開,本所宋晞所長應邀出席,除擔任討論會主席外,並宣讀論文「論流傳於韓國的中國地方志」。
74.05.26 本所師生宋晞、程光裕、王吉林、王綱領等教授當選理事,黎東方、蔣復璁、錢穆等教授當選監事。宋所長並擔任近古史组召集人,朱重聖、吳智和、羅漁、黃運喜、郭啟瑞五位在會上宣讀論文。
74.06.17 宋晞所長應黃河雜誌社邀請,參加該社「如何突破人才政策的瓶頸」座談會。
74.06.25 宋晞所長應聘為本校史學系主任兼史學研究所所長,自七月一日生效。
74.06 本所蔡泰彬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4.07 本所金鐘博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4.07.15~19 由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中古史國際研討會」,本所所長宋晞教授與程光裕教授均出席該會議。宋所長除擔任討論主席及論文講評人外,並宣讀論文「明州在宋麗貿易史上的地位」;程教授所題論文為「宋代明州之著名山寺」,亦擔任論文講評人。
74.08.02~04 由中央研究院所舉辦之「抗戰建國研討會」,在南港近史所圖書館大樓召開,本所宋晞所長與王綱領教授應邀參加,宋所長並宣讀論文「中國參加聯合國糧食會議的經過」。並擔任第十二次討論會主席,及簡笙簧論文「抗戰時期東南交通幹線-浙贛鐵路」的評論人。研究生錢月蓮、毛金陵列席。
74.08.09~10 由國立師範大學主辦的「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假師大召開,本所宋晞所長、王綱領教授應邀出席,宋所長並擔任第二分組討論會主持人。
74.08.26 本校創辦人張其昀博士病逝榮總。
74.09.04 中國電視公司「九十分鐘」記者來訪宋晞所長,為創辦人生平、著作、事功等作簡答式錄音錄影訪問。
74.09.06 張創辦人治喪委員會席上,宋晞所長報告張創辦人之生平及病況。
74.09.15 宋晞所長及本所師生多人參加張創辦人公祭大典。
74.10.04 宋晞主任主持中國通史、中國現代教學研討會。討論加強學生生活輔導等案。
74.10.20 史學研究會、史學會七十四年度年會於本校慈孝堂召開,會中邀請宋晞所長、程光裕教授演講「華岡創辦人張其昀先生之行誼」。
74.11.02~05 「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舉行,本所應邀出席之師生計有宋晞所長、黎東方、程光裕、王綱領等教授以及研究生江天健、錢月蓮等人列席。宋所長擔任第四場討論會主席,程光裕教授宣讀論文「黃乃裳的革命志業」。
74.11.07 宋晞所長演講「創辦人之生平事蹟」。
74.11.08~11 由香港珠海書院主辦的「孫中山先生與中國現代化」國際學術會議,假香港九龍中國文化協會舉行,本所宋晞所長於九日任第一場A組主席,王綱領教授宣讀論文「美國與孫逸仙博士之聯俄容共政策」。十日下午宋所長宣讀論文「論民國十五年廣東省黨部的夏令講習班」。
74.11.26 本所校友薛理桂、賴鼎銘考取七十四年度教育部公費留學。
74.12.19~20 由中央青年工作會、行政院文建會主辦,本所協辦之「大學院校研究生文化建設參觀」活動,於本(十二)月十九、二十日舉行,參加之各大學研究生共五十人。本所系師生計有宋晞所長、程光裕、王綱領教授,以及研究生王大智、江天健、韓桂華、姜吉仲(以上博士班)、藍俊洋、莊麗蘭、江美英、王巧燕(以上碩士班),與史學系助教孫富美等十二人前往參加,並由宋所長擔任領隊。參觀臺中文化中心、彰化文化中心與孔廟、鹿港民俗文物館、天后宮、龍山寺、文開書院、文武廟。
民國 75 年
75.01.15 黃河雜誌社舉辦座談會,主題為「人文與社會教育」。宋晞所長應邀參加,就各級學校之相關課程提供改進意見,並建議大專學校開「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以代替過去的人文學選修課程,同時應增加藝術課程。
75.02.17~19 由中國歷史學會主辦,新加坡南洋學會、國史館、中研院近史所、政大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在圓山大飯店召開,與會國內外學者計八十二人。本所應邀出席者計有宋晞所長、錢穆、黎東方、蔣復璁、程光裕、王綱領等教授。程光裕教授並宣讀論文「林義順的革命志業」,宋所長則任該論文評論人。
75.02.20 第十三次史學所、系務聯席會議假慈孝堂舉行,由宋晞所長主持,討論下學年課程及張創辦人紀念大樓基金籌募會議。
75.05.04 宋晞所長應桃園縣立文化中心之邀,前往中壢市藝術館講「中國文化的成長及其對外的影響」。
75.05.30~31 由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主辦之「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在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會議室召開,本所宋晞所長應邀出席擔任第一次討論會主席。本所博士陳信雄宣讀論文「宋元的遠洋貿易」,碩士班研究生張增信宣讀論文「十六世紀前期葡萄牙在中國貿易沿海的貿易據點」。
75.06.07~08 由政大主辦之「紀念司馬光與王安石學術研討會」,本所系應邀出席者計:宋晞所長、程光裕教授、朱重聖教授、蔣義斌副教授。碩博士研究生韓桂華、江天健、江美英等人列席。宋所長宣讀論文「司馬光史論」,程光裕教授宣讀論文「王安石知鄞時之治績與佛緣」。
75.06.30 本所所長由王吉林教授接任,原所長宋晞教授出任文學院院長。本日辦妥交接手續。
75.07 本所蔣武雄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5.07.01 本所助理許賢瑤先生因轉任文學院院長秘書,遺缺由王美霞出任。
75.07.13 中國歷史學會第二十二屆會員大會假國立中央圖書館新館演講廳舉行。上午大會由秦理事長孝儀主持開幕,繼由錢穆教授專題演講,講題為「史學與人生」,之後由王總幹事壽南作會務檢討報告,討論提案與選舉理監事。下午分組討論,本所王吉林所長擔任中古史組總召集人,本所研究生蘇伯強、吳靜梅分別提出報告,蘇之報告題目為「河東鹽對唐平定安史之亂的貢獻」,吳之報告題目為「二王八司馬被貶後與政治的關係」。本所宋晞教授擔任近古史組召集人,本所博士生江天健、蔡泰彬分別提出報告,江之報告題目為「北宋時期與西方諸國陸路貿易」,蔡之報告題目為「明代山東四大水櫃之功能與整治」;近代現代史組由張玉法先生擔任總召集人,本所博士班畢業生郭鳳明先生,博士班研究生陳立文,分別提出報告,郭之報告題目為「九一八事變後,錦州地區的中立化交涉」,陳之報告題目為「從居里訪華探討戰時中美關係」。另本所教授暨研究生多人出席會議,本校宋晞、程光裕、王吉林、王綱領、朱重聖等教授當選為理事,錢穆、黎東方、蔣復璁、梁嘉彬等當選為監事。
75.08.25~30 本所宋晞教授教授出席在西德漢堡舉行的「第三十二屆亞洲與北非國際學術會議」,國內前往參加者尚有周法高、全漢昇、莊英章、賴澤涵、葉阿月、陳文團、法治斌、翁同文、古鴻廷、張臨生、姚秀彥、陳道生等人,由宋晞教授任中華民國代表團團長。會後宋晞教授與翁同文教授由江樹生校友陪同參觀各學術機構。
75.09.27~29 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出席在日本明治大學舉行的「中國域外漢籍國際研討會」,除擔任第二分組討論會主席外,並在會中宣讀論文「論流傳於日本的中國地方志」。
75.10.26~30 由中國歷史學會、國史館、中研院近史所、黨史會主辦,教育部、外交部、新聞局、中央圖書館等機關協辦的「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揭幕,本所宋晞教授、王綱領教授應邀參加,並提論文。宋教授之論文題目為「蔣中正先生與國防研究教育」,王教授之論文題目為「美國與蔣中正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宋教授並主持第三次研討會。
75.11.01~02 由珠海書院主辦的「中國近六十年來(一九二六~一九八六)之憂患與建設」國際學術會議,假香港九龍窩打老道中國文化協會召開。本所宋晞教授、王綱領教授應邀參加,並提出論文。宋教授之論文題目為「論抗戰期間大學播遷與西南地區高等教育之發展」,王教授之論文題目為「美國與北伐前後關稅自主與廢除領事裁判權的交涉」。
75.11.04 宋晞教授在珠海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講「學術論文寫作方式」。
75.11.22~27 由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主辦的「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假國立中央圖書館召開,本所梁嘉彬教授應邀出席,並提論文,題目為「明清時代中琉海道交通及文化交流」。
75.12.11 本所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黃彰健先生演講,題目為「戊戌變法史研究的再檢討-並評介最近幾年國人研究戊戌變法的成績」。
75.12.29~31 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於南港中研院召開,本所系應邀出席者宋晞、程光裕、王吉林、吳智和等教授,會中宋教授宣讀之論文為「王安石新法中募役法與保甲法的結合」,程教授為「蔡襄在閩之仕官生活」,王教授為「從安史之亂到憲宗一朝唐代政治上宰相變動的綜合研究」,吳教授為「謝肇淛的史學」。宋教授並擔任第四次討論會的主席。
75.12 由中華學術院中華史學協會與本校史學研究所、史學系聯合出版《史學彙刊》第十四期出版。
民國 76 年
76.02.18 本系退休教授錢穆、黎東方當選為本校名譽教授。
76.03.26 本所王吉林所長應蒙藏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蒙藏學術基金會邀請,假文復會大禮堂演講,講題為「唐代吐蕃的擴張」。
76.03.31 本所畢業校友江樹生自荷蘭返國,來所拜訪諸師長。並以荷蘭出版的《臺灣日記》第一冊贈送母校。
76.05.01 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到臺中中興大學出席第二屆中西史學史國際研討會,擔任第一次會議主席,並任第二次會議評論人。
76.05.07 本所邀請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研究員賴澤涵先生演講,講題為「中國的現代化」。
76.05.14 本所邀請美國布吉桑大學教授(兼任臺灣史丹佛語文中心主任)白威淑珍(Suzanne W. Barnett)女士演講,講題為「美國的漢學研究」。
76.05.23~24 本所宋晞教授出席第三屆中韓文化關係學術研討會,並擔任第三次會議主席。
76.06.02 本所教授宋晞、王吉林、蔣義斌等參加紀念王國維先生逝世六十週年學術座談會。
76.06 本所林冠群、莊芳榮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76.07.11 中國歷史學會假陽明山中山樓舉行「抗戰建國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由秦理事長孝儀主持開幕式。本所教授、學生多人出席會議,宋晞教授並發表論文,題目為「略論抗日戰爭時期的高等教育」。
76.07.12 中國歷史學會第二十三屆會員大會假陽明山中山樓舉行,由秦理事長孝儀主持開幕典禮,嗣後作會務檢討及討論提案。下午分組討論,上古史總召集人為姚秀彥教授,本所博士班研究生梁國真發表論文題為「從今文史料看西周晚期的外患」;中古史組總召集人為本所王吉林所長,本所研究生陳欽育、賴建成發表論文,陳之論文為「唐代茶事初探」,賴之論文為「佛制與唐律令對佛教徒的約束力」。近古史組總召集人為本所宋晞教授,本所碩士俞垣濬於會中發表論文,題目為「北宋前期(九七八-一○六八)太湖流域賦稅之研究」。
76.07 《史學彙刊》第十五期出版。
76.09.10 由本所系主辦的「國際宋史研討會」第一次籌備會議假本校文學院院長室召開,主席為宋院長。出席師長有程光裕、王吉林、王綱領、蔣義斌、許賢瑤等。
76.09.18~19 本所程光裕教授參加海外華人資料研究室與新加坡南洋學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亞洲之海外華人國際研討會」,程教授發表的論文為「新加坡華人傳記寫作的資料問題-以李俊承傳為例」。
76.10.01 本所助理吳美慧因出國進修辭職,遺缺由曾賢熙繼任。
76.10.03 本所宋晞教授應邀至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史研究所主講「地方志與史學」,並在港大等校蒐集資料,並參觀中山圖書館。
76.10.17 「國際宋史研討會」第二次籌備會議假臺北市六福客棧貴賓廳舉行,宋晞院長擔任主席,出席師長有程光裕、王吉林、王德毅、蔣義斌、馬德程、許賢瑤。
76.10.28 本所七十三年畢業學長蔣義斌副教授考取七十六年度教育部博士後公費留美。
76.11.14 七十六學年度第一次所系聯席會議假本校慈孝堂舉行,王吉林所長擔任主席,出席師長有:宋晞院長、程光裕、蔣義斌、王綱領、陳重光、吳智和、陳清香、董志羣、周健、許賢瑤、賴福順。
76.12.03 本所系邀請京都大學教授谷川道雄先生蒞校演講,講題為「中國史上的中世」,由劉顯叔老師擔任翻譯,本所系師生出席踴躍,討論熱烈。
76.12.10 本校文史哲週活動邀請師範大學歷史系王仲孚教授演講,講題為「夏史研究的回顧和夏代的考古」。本所系師生多人前往聽講。
76.12.18~20 第二屆中國域外漢籍學術會議假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聯合報國學文獻館舉行,有美、法、日、韓及國內學者多人參加,本校史學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宋晞先生應邀出席,並擔任第一場B組討論會主席。
76.12.29 本所邀請香港珠海大學博士馬貴綿先生演講,講題為「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的居住環境」並放映幻燈片,本所系師生多人參加聽講。
民國 77 年
77.03.01 本校建立二十六週年校慶慶祝大會,本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宋晞先生於大會演講,講題為「華岡之校史、特色與學風」。
77.03.20 宋史座談會第一百次會議,假臺北市六福客棧二樓貴賓廳舉行,邀請本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宋晞先生演講,講題為「宋史研究的發展」。是日到會者踴躍,討論熱烈,會後並以餐敘方式慶祝。
77.03.31 本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宋晞教授主持「戴運軌教授逝世六週年紀念學術演講會」,本所程光裕教授應邀出席會中演講,講題為「略談我國古代地圖的繪製技術」。
77.04.07~08 韓國國立安東大學舉辦「韓中文化交流國際學術大會」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出席,在會中宣讀「論北宋與高麗間的貿易與文化關係」論文,會後宋教授並訪問大邱嶺南大學,參觀海印寺,及漢城諸大學。
77.05.26 本所王吉林所長應蒙藏委員會之邀,於蒙藏學術專題講座中發表演講,講題為「祿東贊與吐蕃發展」。
77.05.29 中國歷史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假政治大學四維堂舉行開幕典禮。本校史研所宋晞教授應邀作專題演講,題目是「四十年來的中共史學」。
77.06.03~04 第四屆中韓文化關係學術研討會於政治大學企管中心舉行,宋晞教授擔任第三次討論會主席。
77.06.23 由本所系主辦之「國際宋史研討會」,是晚假臺北市長春路一六八號六福客棧貴賓廳舉行歡迎酒會,由宋晞院長主持,會中並邀請張董事長鏡湖教授致詞。
77.6.24~26 由本所系主辦之「國際宋史研討會」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舉行,與會學者暨觀察、旁聽人員約百餘人參加,經三天熱烈討論,於二十六日中午圓滿閉幕,下午與會學者參觀故宮博物院與華岡本校。
77.06 本所安嘉芳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77.09.08 本所宋晞教授前往日本,陪同文大張董事長鏡湖先生訪問座落奈良縣天理市的天理大學,商談兩校合作與學術交流事宜。
77.09.11 本所宋晞教授自日本飛抵韓國漢城,出席建國大學與聯合報國學文獻館辦之「第三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議」,會中宣讀論文「黃景源《江漢籍》中的宋姦臣論」並擔任分組討論會主席。
77.11.30~12.02 由漢學研究中心與中央圖書館合辦「漢學研究資源國際研討會」,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出席會議,宣讀論文「論人物傳記資料之蒐集、整理保存與利用」。並擔任第十次研討會主席。本所與會的還有王吉林、王綱領等教授。
77.12.15~17 本校與蒙藏學術研究中心舉辦「中華民國蒙藏學術會議」,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出席,擔任第三次主席及第十次討論王吉林教授論文之評論人。本所出席的還有程光裕、王綱領等教授。
宋晞教授應邀出席中原、淡江、東海、輔仁等大學合辦「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國際學術會議」。
民國 78 年
78.01.20~21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舉辦「第一屆海外華人研究國際研討會」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出席,並擔任第六場討論會主席。
78.04.06~08 本所宋晞教授、程光裕教授參加由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之「亞太地區地方文獻國際學術會議」。宋教授於會中發表之論文為「論流傳於美國之我國罕見的地方志」;程教授之論文為「新加坡僑賢章芳琳的公益事業―兼論墓碑銘文的價值」。
78.05.25~28 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出席輔仁大學舉辦之「中華民國與歐洲國際學術研討會」與中國文化大學舉辦之「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與道德發展國際研討會」,並主持第十一場討論會。
78.06.23~25 本所宋晞教授、王吉林教授出席淡江大學主辦之「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王教授並於會中發表「遼東在初唐與高麗間地位的研究」。宋教授並主持第五場討論會。
78.06 本所江天健、姜吉仲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78.07.01~04 本所宋晞教授出席在檀香山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並於會中宣讀論文「朝鮮學者黃景源的北宋五帝論」,並主持A組第三次討論會。
78.10.05 假慈孝堂召開本學年度第一次所系聯席會議,由王所長吉林教授主持,會中討論如何遏止學生打工荒廢學業歪風及《史學彙刊》出版及經費籌措問題。
78.11.15 本所宋晞教授應邀到國史館作專題演講,講題是「談史料考證的重要性」。
78.11 本系副教授賴福順前往南京參加南京大學主辦的「第五屆清史國際研討會」,會中發表論文「清初戶部存銀數的變動」。
78.12 本所李京圭、李紀祥、陳立文、尹源鎬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四人。
78.12.16 本所宋晞教授參加中央黨史會主辦之「陳布雷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並發表意見。
民國 79 年
79.02.06 本所助理曾賢熙因另有他就辭職,遺缺由吳靜梅出任。
79.03.15 七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所系聯席會議假本校大雅館餐廳舉行,王所長吉林擔任主席,出席師長有:宋晞院長、程光裕、王綱領、陳重光、吳智和、周健、賴福順、李紀祥等,討論如何充實本所圖書設備等事宜。
79.03.22 本所王吉林所長應蒙藏委員會之邀於蒙藏學術專題講座中發表演講,講題為「西藏佛教與蒙古民族的關係」。
79.04.15 本所教授宋晞主持第106次宋史座談會,會中邀請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歷史系羅文教授主講「宋代的科舉與朝野輿論」,討論熱烈。
79.04.21 本所舉辦第一屆大學畢業直升研究所碩士班甄試,由宋院長擔任主任委員,另有甄試委員王吉林、程光裕、王綱領、蔣義斌四人,甄試成績依在學學業成績六O%,筆試、口試各二O%為原則,錄取甲組陳英珣、乙組侯財安等貳名。
79.04.28~29 本所王所長應邀參加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之第三屆「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主題為「晚唐社會與文化發展」,會中王所長發表論文,題目為「晚唐洛陽退休官員的生活」,並擔任第八場研討會主席;此外本系兼任講師王怡辰及本所博士班研究生黃緯中、郭啓瑞皆與會宣讀論文,題目各為「唐代後期的鹽政」、「中晚唐的草書僧」及「唐末關中安全體系的破壞」。
79.04 賴福順副教授赴日本天理大學擔任交換教授,為期一年。
79.06 本所廖幼華、邵銘煌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79.07 本所鄭德熙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史學彙刊》第十六期出版。
民國 80 年
80.05 本所黃建淳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80.06 本所陳木杉、李潤和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80.08.01 本所助理吳靜梅轉任公立高中歷史教師,遺缺由蔡素蘭接任。
80.12 本所俞垣濬、曾賢熙、方志強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民國 81 年
81.06 本所耿振華、王大智、何永成、韓桂華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四人。
民國 82 年
82.06 本所黃緯中、郭啟瑞、胡志佳、高純淑、方仁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五人。
82.12 本所陳文豪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民國 83 年
83.06 本所梁國真、羅志平、秦照芬、鄭俊彬、楊淑洪、賴建成、廖瑞銘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七人。
83.12 本所王振勳、王怡辰、陳欽育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民國 84 年
84.06 本所劉振志、安碧蓮、凌林煌、周雪舫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四人。
84.08.01 聘請錢新祖先生為兼任教授。
84.11 《史學彙刊》第十七期出版。
民國 86 年
86.02 聘請陳存恭先生為兼任教授。
86.06 本所耿慧玲、黃運喜、康才媛、郭伯佾、成耆仁、李賢淑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六人。
86.12 本所駱芬美、陳保銀、喻蓉蓉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民國 87 年
87.06 本所李世偉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87.10.31~11.03 本所與中琉文化經濟協會合辦「第七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
民國 88 年
88.06 本所李淑媛、雷俊玲、羅獨修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88.08.01 聘請陶天翼先生為專任教授。
88.12 本所張璉、李偉洲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民國 89 年
89.03.01~06.28 獲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全額資助,延攬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李先登先生來本所講學四個月。
89.06 本所莊榮輝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89.11.07~08 為紀念張創辦人百歲誕辰,由本所系承辦的「中國史地關係學術研討會」,於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召開,與會者包括兩岸史地學者、國內歷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各界有興趣人士等共濟一堂,計發表二十八篇論文,討論熱烈。
民國 90 年
90.06 本所張圍東、趙廣暉、陳瑋靜、李汾陽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四人。
90.09.21 慶祝創校四十週年,奉校長指示編修《張其昀先生年譜》。
90.10.15~12.13 獲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全額補助,延攬廈門大學教授鄭學檬先生來本所講學兩個月。
90.10.17 因應學校政策,九十一學年度起,本所不再分組招生。
90.11.27 聘請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古文獻研究室主任胡平生先生為客座教授。
90.12.07 聘請盧建榮先生為兼任教授。
90.12.18 本所八十五年博士班畢業的蔡行濤校友,當選傑出校友。
90.12 本所林淑玲、羅仕杰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民國 91 年
91.01.16 本所畢業生之英文能力測驗最低標準,本所決議為托福筆紙測驗成績400分(或其他相關考試對照成績),自九十一學年度入學研究生起適用。
91.06 本所覃瑞南、張弘毅、張憲生、林輝、何美慧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五人。
91.09.01~05 王吉林所長出席北京「西藏歷史與編寫《西藏通史》學術研討會」。
91.09 配合「新發現中國古代文獻」課程開發,聘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曹錦炎教授來本系客座四個月,於本所開授「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課程。
91.10.14~18 王吉林所長出席雲南「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
91.12.17 本所八十一年博士班畢業的王大智校友,當選傑出校友。
91.12.18 本所博士班五年級趙太順同學,當選第三十八屆華岡青年。
91.12 本所李恩敬、劉明憲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民國 92 年
92.03 配合「新發現中國古代文獻」課程開發,聘請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魏啟鵬教授來本系客座四個月,於本所開授「帛書文獻選讀」課程。
92.04 《史學彙刊》第十八期出版。
92.06 本所葉憲峻、詹宗佑、劉淮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92.08.01 新聘邵玉銘、王曾才教授至本所專任。
92.09.01 配合學校「提昇大學競爭力重點發展計畫」,李朝津老師於本所開設全英文授課課程「二十世紀國際關係史」。
92.09 配合「新發現中國古代文獻」課程開發,聘請武漢大學歷史系陳國燦教授來本系客座四個月,於本所開授「隋唐史專題研究」課程。
92.10.24 聘請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陳松長先生為客座教授。
92.12 本所何培齊、趙國光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民國 93 年
93.03 配合「新發現中國古代文獻」課程開發,聘請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陳松長教授來本系客座四個月,於本所開授「湖南出土古代簡牘選讀」課程。
93.04.23 邀請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李伯謙教授來校演講。
93.05 《史學彙刊》第十九期出版。
93.06 本所黃文德、劉文星、卲承芬、高上雯、金炫廷、黃文齡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六人。
93.09 配合「新發現中國古代文獻」課程開發,聘請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北京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教授來本系客座四個月,於本所開授「敦煌歷史文化專題研究」課程。
93.12 本所陳逢申、陳俊良、尚世昌、蕭慧媛、陳振盛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五人。
民國 94 年
94.03 配合「新發現中國古代文獻」課程開發,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鎮豪教授來本系客座四個月,於本所開授「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課程。
94.06 本所朱祖德、魏嚴堅、翁建道、蔡金仁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四人。
94.08.17 邵宗海教授自九十四學年度起改由中國大陸研究所發聘。
94.12 本所陳冠至、黃淑雯、吳嘉陵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期出版。
民國 95 年
95.03 94學年度下學期,邀請浙江大學歷史所系主任包偉民教授在本所講授「宋史專題研究」課程一個學期。
95.06 本所蔡嘉麟、游維真、劉傳暘、林雅青、邱佳慧、萬靄雲、方碧玉、連啓元、林為楷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九人。
民國 96 年
96.01.10 通過史學系所課程委員會組織規程、選舉九十五學年度課程委員會委員。
96.04.25 正式成立《史學彙刊》編輯審查委員會。
96.06 本所陳思仁、趙太順、鍾佳伶、蔡秉衡、侯怡利、曾嚴奭、葉碧苓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七人。
96.09.01 本所助教蔡素蘭離職,職缺由張家禎接任。
96.11.01~02 第一次高教評鑑中心實地訪評。
96.12 本所林君成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民國 97 年
97.03.11 辦理本系自我評鑑,進行系所務改善。
97.06 本所王怡超、蔡素貞、吳國豪、呂允在、湯瑞弘、蔡朝枝、侯皓之、劉小鈴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八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一期出版。
97.12.01 宋晞教授家屬捐款設立「宋旭軒教授獎學金」,以鼓勵本所系成績優良學生。
97.12.30 授權「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取得本系《史學彙刊》之數位化。
97.12 本所蔡禎昌、鄭丞良、王琦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二期出版。
97 本所碩、博班通過九十六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第一週期系所評鑑。
民國 98 年
98.03.20 宋晞教授夫人陳約文女士與其子宋家瑜先生,捐贈圖書1797冊及316本期刊予曉峰圖書館,遺愛華岡。
98.04.22 辦理本系自我評鑑,進行系所務改善。
98.06 本所賴盟騏、易正義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三期出版。
98.12 本所林政忠、牛道慧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四期出版。
民國 99 年
99.06 本所朱倩如、林本博、黃若惠、謝忠志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四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五期出版。
99.12.08 辦理本系自我評鑑,進行系所務改善。
系務會議決議自100學年度起入學本所研究生畢業前必須參加本所舉辦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發表一篇論文,並在校外發表一篇學術性文章。
99.12 本所陳金城、鍾益禾、陳冠穎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六期出版。
民國 100 年
100.02 自九十九學年度下學期始開放陸生至本所交換。
100.06.20 本所歐淑惠、林嘉慧、黃漢文、陳祈伍、黃春興、杜志成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六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七期出版。
100.07 王吉林教授退休轉兼任。
王綱領教授退休轉兼任。
100.08.01 100學年度起史學系、所合一,所、系主任由林冠群教授擔任。林冠群教授並代理文學院院長。
100.09.14 本年度起取消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自100學年度(含)後入學之新生,須參加論文研究計畫報告始能提報指導教授同意書暨論文研撰計畫表,並於畢業前旁聽本所論文口試至少三場。
100.09.15~11.15 邀請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周潤年教授來臺進行學術研究及交流。
100.12 本所朱浩毅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一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八期出版。
民國 101 年
101.06 本所張齊顯、宋天瀚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史學彙刊》第二十九期出版。
101.07 本所碩士班許淑絮同學獲2012年總統教育獎。
101.08.01 101學年度林冠群教授文學院院長真除。
桂齊遜教授接任本系、所主任。
101.10.19~11.05 與華岡博物館聯合舉辦「蒙藏族民俗文物展」,假華岡博物館一樓展出。
101.11.28 修訂《史學彙刊》編輯委員會設置辦法。
101.12.01 邀請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博士生譚衛元、楊珍華,來臺進行學術研究及交流,為期四個月。
101.12.12 辦理本系自我評鑑,進行系所務改善。
101.12 本所王明、張禮權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史學彙刊》第三十期出版。
民國 102 年
102.05.31 本所碩士班二年級曾子晏同學,當選第四十八屆華岡青年。
102.06 本所傅安良、陳鴻獻、邱淑妍、林湘釔、廖英杰、朱生亦、詹怡娜、岑丞丕、廖賢娟、呂詠彥、段承恩、鄭睦群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十二人。
《史學彙刊》第三十一期出版。
102.06.06 辦理本系自我評鑑,進行系所務改善。
102.08 配合102年度教學卓越H計畫,本所開始辦理業界教師合授課程。
102.10.09 訂定103學年度「中國文化大學學生修讀史學系學、碩士一貫學程實施要點」。
102.12.05~06 第二次高教評鑑中心實地訪評。
102.12 本所研究生學報《華岡史學》創刊號出版。
本所吳正龍、戈思明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史學彙刊》第三十二期出版。
民國 103 年
103.03.19 決議將本系《史學彙刊》由半年刊改為年刊。
103.06 本所蔡松林、袁正邦、黎明昌、洪文琪、龍伯濤、張淑冠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六人。
103.08.01 103學年度所、系主任由韓桂華副教授擔任。
103.10.15~12.15 邀請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陳楠教授至本校訪問,進行學術研究及交流。
103.10.22 舉辦103學年度第1學期交換陸生座談餐會
103.12 本所林柏州、張華克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二人。
《史學彙刊》第三十三期出版,自本期起改為年刊。
103 本所碩、博班通過102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第二週期系所評鑑。
民國 104 年
104.01.09 為大陸交換生及研修生餞行,晚間於劍潭南京板鴨店用餐。
104.03.18 召開系務會議,會中同意「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取得本系《史學彙刊》之數位化授權。
104.03.25 舉辦103學年度第2學期交換陸生座談餐會。
104.05.27 晚間假台北市凱撒飯店舉行本所103學年度謝師宴暨送舊餐會。
104.06 本所楊適菁、柯景棋、蔡元唯、王士豪、黃敬媛、林欐嫚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六人。
104.09.13 104學年度起學碩士一貫生修習碩士班課程。
104.09.16 104學年度起給予碩士班入學新生獎學金,以資鼓勵。
104.10.15 舉辦104學年度第1學期交換陸生座談餐會。
104.11.19 晚間假台北市上海極品軒餐廳舉行本所104學年度迎新餐會。
104.12 本所薛幼貞、史台麗、許峻維、曹文瀚獲得博士學位,共計四人。
《史學彙刊》第三十四期出版。
民國 105 年
105.01.06 召開系務會議,授權「碩亞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取得本系《史學彙刊》之數位化。
105.02.24 舉辦104學年度第2學期交換陸生座談餐會。
105.03.01~04.30 邀請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央珍教師至本校訪問,進行學術研究及交流。
105.05.26 晚間假台北市喜來登飯店辰園餐廳舉行本所104學年度謝師宴。
105.06 本所唐訓聚、黃種祥、杜慧卿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三人。
105.08 自本學年起本所課程除必修課程仍維持學年課外,選修課程全面採學期課開授,以期更臻豐富與多樣化教學。
105.10.06 舉辦105學年度第1學期交換陸生座談餐會。
105.10.13 午間假本校Yotta cafe餐廳舉行本所105學年度迎新餐會。
105.12 本所姚郁珊、許高祥、趙妙菁、王中宜、黃英士獲得博士學位,共計五人。
《史學彙刊》第35期出版。
民國 106 年
106.03.02 舉辦105學年度第2學期交換陸生座談餐會。
106.03 本所碩士班畢業劉建偉同學,其碩士論文獲得臺日文化經濟協會大專院校日本研究論文比賽研究生組第三名。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