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張家綸(CHANG, JIA-LUN)助理教授詳細介紹

張家綸(CHANG, JIA-LUN)助理教授
現職 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學博士
學術專長 臺灣史、環境史、原住民史
任教科目 臺灣經濟史、臺灣歷史與文化、中國現代化的歷程
連絡電話 (02)28610511#21634
E-mail zjl8@ulive.pccu.edu.tw
研究室 大典306-4
請益時間 請至本校課程網頁查詢
經歷
  1.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教育部計畫)(2017.07~2018.07)
  2. 社團法人臺灣山林歷史文化資產學會研究員(2018.08~2019.01)
  3.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2019.05~2022.01)
  4.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20.02~2020.07)
得獎紀錄
  1. 111學年度績優教師
執行計畫
  1. 洪廣冀主持、張家綸協同主持,「臺灣林業史:以新竹林區管理處所轄國有林事業區為主軸闡述1925至1989年臺灣林業之發展」編撰計畫,2019.05~2021.05。
  2. 洪廣冀主持、張家綸協同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山林治理史調查研究計畫」,2021.01.01~2023.12.10。
  3. 陳立文主持,倪仲俊、李如鈞、張家綸協同主持,111年、112年「直轄市定古蹟閻錫山故居開館定點維護推廣服務」。
  4. 張家綸主持,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新進人員研究計畫)「風景、國家與地方社會:近代陽明山形象的建構與轉變(1936-1962)」(2023.07.01~2026.06.03),編號112-2410-H-034-038-MY3。
學術榮譽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八屆人文學術研究獎大學部歷史組第二名。
  2.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97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
  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0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博士候選人。
  4. 國科會102年度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 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暨編纂主題論文集計畫獎助。
  5. 112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得獎表地方志書優等。
歷年著作目錄 (一)學位論文
  1. 張家綸,〈草屯社會發展與地方菁英(1751-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2. 張家綸,〈植樹之道:日治時期臺灣樟樹造林事業及其學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7。
(二)專書
  1. 張家綸,《菁英如何改變社會:近代草屯之形成與人際網絡之轉變(1724-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2017。
  2. 張家綸主編,《關渡宮媽祖信仰與東亞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22。
(三)期刊論文
  1. 張家綸〈李姓入墾草屯之初期貢獻(1735-1895)--兼論草屯地名起源說〉,《臺灣人文》,8,(臺北,2003.12),頁153-172。
  2. 張家綸,〈地方菁英的個案研究--以草屯李春盛為例〉,《臺灣風物》,58:3,(臺北,2008.9),頁57-89。
  3. 張家綸,〈清代臺灣南投社之地權流失與轉移〉,《臺灣文獻》,60:3,(臺北,2009.9),頁171-199。
  4. 張家綸,〈日治時期草屯地區的金融活動與人事分析(1895~1945)〉,《臺灣史料研究》,34,(臺北,2009.12),頁105-129。
  5. 張家綸,〈日治時期草屯地區的臺人菁英與土地開發(1905~1921)〉,《臺灣風物》,60:3,(臺北,2010.9),頁117-154。
  6. 張家綸,〈臺灣林業史之研究回顧與展望〉,《臺灣風物》,63:4,(臺北,2013.12),頁121-140。
  7. 張家綸,〈間作技術的灰色地帶:日治時期臺灣的樟樹造林事業與蕉農抗爭〉,《臺灣風物》,66:2,(臺北,2016.6),頁17-52。(THCI第三級)
  8. 洪廣冀、張家綸,〈近代環境治理與地方知識:以臺灣的殖民林業為例〉,《臺灣史研究》,27:2,(臺北,2020.6),頁85-144。(THCI第一級)
  9. 洪廣冀、張家綸,〈「建設新台灣」:黃維炎與戰後臺灣的林業接收〉,《臺灣史研究》,29:3,(臺北,2022.9),頁149-199。(THCI第一級)
(四)專書論文
  1. 張家綸,〈從「內地種」到「本島種」:日治時期臺灣樟樹苗木培育知識之轉變(1896-1939)〉,收錄於李福鐘、若林正丈、川島真、洪郁如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二輯》,(臺北:稻鄉出版社,2018),頁83-140。
  2. 張家綸,〈近現代東亞交流史中森林治理知識的移植與實踐:以1950年代的臺灣林業為例〉,收錄於張家綸主編,《關渡宮媽祖信仰與東亞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22),頁161-176。
(五)研討會論文(含已收錄出版者)
  1. 吳文星審定,謝明如、張家綸、莊詠年撰稿,〈2008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史〉,2008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9年。
  2. 謝國興、張家綸,〈2010年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經濟史〉,2010年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大樓3F國際會議廳,2011年12月。
  3. 張家綸,〈閱讀報告:Jeffrey K. Wilson, The German Forest: Nature, Identity, and the Contestation of a National Symbol, 1871-1914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2)〉,2013年第3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8月。
  4. 張家綸,〈日治初期臺灣民間樟樹造林之興起(1907-1912)〉,2014「全國研究生歷史學論文發表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4年。
  5. 張家綸,〈日治時期臺灣樟樹之品種研究及其分類問題〉,第92回臺灣教育史研究會例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6年3月。
  6. 張家綸,〈日治時期臺灣「內地樟」與「本島樟」之比較研究〉,2017「第二屆「臺灣與東亞近代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17年3月。
  7. 張家綸,〈技術近代化的困境:日治時期臺灣臺籍資本家的民間樟樹造林事業及其「失敗」(1907-1936)〉,「106年度博士論文改寫為學術專書計畫論文發表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會議室,2018年6月。
  8. 張家綸,〈日治時期日籍資本家的樟樹造林事業研究(1907-1936)〉,「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年8月。
  9. 張家綸,〈近代臺灣森林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2016-2017 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8年12月。
  10. 張家綸,〈產業發展與知識建構:以近代臺灣樟樹「品種」分類為中心〉,「臺灣經濟史研究群2019年第二次工作坊」,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9年6月。
  11. 張家綸,〈再探日治時期臺灣「國立公園」之規劃:從恆春半島的切入〉,「南國與萬國的交會:全球史視野下的羅妹號、牡丹社事件與十九世紀瑯嶠地方社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屏東縣政府,2019年11月。
  12. Hung, Kuang-Chi Hung ,Chang, Jia-Lun. 2020. Wilson’s Hope; Or, How to Govern “the Finest Forests of Eastern Asia” (1895-1945), “When Species Travel: On the Rose and Consequences of Invasive Ecologies in Asia and the West Pacific”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7-18 February 2020.
  13. 張家綸,〈林政變革與企業發展:戰時到戰後初期的臺灣林業〉,「臺灣文化協會百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北大學,2021年10月1~2日。
  14. 洪廣冀、張家綸,〈「論人事者」,自地理始:從環境史的觀點重探日治時期泰雅族「地域社會」的形成與蕃地治理〉,「原住民、國家與治理:臺灣、大洋洲、東南亞跨域比較」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三樓第一會議室,2021年11月3日~11月5日。
  15. 張家綸,〈近現代東亞交流史中森林治理知識的移植與實踐:以1950年代的臺灣林業為例〉,「2022年關渡宮媽祖信仰與東亞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關渡宮,2022年10月1日~10月2日。
  16. 張家綸,〈戰時體制下大屯國立公園的風景建構與健行活動(1936-1940)〉,「不獨具人類的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23年11月17日~11月18日。
(六)學術書評
  1. 張家綸,〈評介鄧津華《想像臺灣: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臺北,2006.12),頁215-225。
  2. 張家綸,〈評介[陳明仁著]《東臺灣歷史再現的族群與異己:以胡傳之《臺東州采訪冊》的原住民書寫為例》〉,《臺東文獻》,復刊13,(臺東,2007.10),頁120-126。
  3. 張家綸,〈評介[菊池裕子著]《折射的現代性:日治時期臺灣的視覺文化與認同》〉,《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1,(臺北,2009.6),頁233-244。
  4. 張家綸,〈Review: When Valleys Turned Blood Red: The Ta-pa-ni Incident in Colonial Taiwan〉《國史館館刊》,21,(臺北,2009.9),頁191-204。
  5. 張家綸,〈評介[蕭瓊瑞著]《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歷史教育》,16,(臺北,2010.6),頁215-223。
  6. 張家綸,〈評介《大英帝國森林與環境主義的起源》〉,《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5,(臺北,2011.6),頁253-262。
  7. 張家綸,〈評Jeffrey K. Wilson, The German Forest : Nature, Identity, and the Contestation of a National Symbol, 1871-1914〉,《新史學》,26:2,(臺北,2015.6),頁243-252。
(七)其他
  1. 張家綸,〈美國的臺灣史研究概況〉,《臺灣學通訊》,34,(2009.10),頁14。
  2. 張家綸,〈1935年臺灣博覽會總覽〉,《臺灣學通訊》,47,(2010.11),頁10-11。
  3. 張家綸,〈從調查者到人類學家:讀[陳偉智著]《伊能嘉矩》(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3,(臺北,2015.11),頁61-62。
  4. 張家綸,〈日治初期臺灣樟樹調查與樟樹造林之推動〉,《臺灣博物》,35:3,(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16.9),頁56-59。
  5. 張家綸,〈劉銘傳與後藤新平〉,《觀‧臺灣》,31,(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6.9),頁14-17。
  6. 張家綸,〈「大家樂」下的意外犧牲者──落難神明〉,《觀‧臺灣》,38,(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8.7),頁20-23。
  7. 張家綸等合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編,《臺中歷史地圖散步》,臺北,臺灣東販,2018。
  8. 張家綸等合著,臺灣圖書室文化協會,史多禮股份有限公司編,《穿城入林:木城嘉義市走讀小冊》,嘉義,嘉義市政府,2018。
  9. 張家綸等合著,「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臺北,方寸文創,2020。
  10. 洪廣冀、張家綸、何伊喬、張雅綿、張嘉顯訪問,陳瑞琪訪問記錄,〈一輩子的林業人:李遠欽先生訪問記錄〉,《臺灣風物》,70: 3,(臺北,2020.9),頁149-182。
  11. 洪廣冀、張家綸,〈林間絮語:從臺灣山林王的一頁傳奇談森林治理〉,收錄於林文源、郭文華、王秀雲、楊谷洋編著,《科技社會人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新竹市: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
  12. 張家綸,《續修新竹縣志:社會運動篇、異國婚姻章》,新竹,新竹縣政府,2022。(112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得獎表地方志書優等)
  13. 洪廣冀、張家綸,〈話說從頭的林務局歷史進程〉,《臺灣林業雙月刊》,49:3(2023年6月),頁5-12。
瀏覽數: